目前分類:喵的筆記本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因為家裡的兔子今年 2017/09月~ 即將成為小一新生~

由於我們是雙薪家庭~在家裡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兔子勢必放學後必需去安親班報到~

但是身為媽媽的我~心裡還是想做點努力~而不是只能選擇去安親班關一整天~

希望孩子能在每天作業完成後~仍能利用剩下的時間做點什麼~

畫圖/ DIY創作 /桌遊 /閱讀 / 運動....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

也能在小團隊的相處之中~啟發自我~學會包容~拓展自己的視界......

為人生這段珍貴的時光~留下一些美好...


想了很久~想想也許可以試著效法一些成功的課後共學或是共遊的經驗~

所以~若是有相同想法的家長若是有相同學區當然是更好不過了~

可以一起聊聊~討論一下對共學的想法與期待~

必竟~最基本的還是要找到學伴~....計劃也才能化為實際~


● 聯絡email : irenecat6412@gmail.com
● 就讀學區 : 鼓山 / 內惟 
● 共學時段 : 每日課後 12:00~18:00

後記: ~已終止~@兔媽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和朋友談到孩子時,我總會告訴他們一些兒童教育的方法。然而卻聽到不少家長說,我可沒有象你這麽有耐心教育孩子啊。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都渴望的,他們內心確實也想把孩子教好,然而實際實施教育時卻沒耐心了。為什麽這麽多家長沒耐心去教育好自己唯一的孩子呢?
 
     我認為除了人的惰性心理在作崇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家庭教育觀念不強,不懂得教育的極端重要性,看不到家庭教育帶來的長遠利益;家庭教育責任感不強,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耐心與否會影響著孩子的身心。這裏我僅從講故事和傾聽兩方面分析一下。
   
 給尚不識字的幼兒講故事,是培養閱讀能力的第一關。幼兒要求母親每晚講故事給他聽,有的甚至要求一個故事反復講。
   
 然而不少母親要麽嫌麻煩不想多講,要麽因忙於家務事又推脫掉一晚,或者不能堅持給孩子天天講。不就是一個故事嗎?等他自己會看書識字了自己看也不晚。
   
 
 放棄講故事就是放棄發展孩子語言能力的機會,放棄早期閱讀興趣的培養。如果她能把講故事和積累詞匯、發展語言能力以及培養將來的閱讀習慣聯系起來,恐怕就不會沒有耐心了。
   
 記得去年暑期中央電視臺采訪高考作文滿分的考生時,一無例外地談到父母小時候經常給他們講故事。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小時候也都經書香薰染。
 
  國外的家長素質普遍高,很重視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母親一直給孩子朗讀故事直到他上中學為止。我孩子3周歲的時候也常常纏著我睡前講故事,有時一個故事要我反復地講,還不準漏一字。
 
 當然天天給孩子講故事,也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而我一直堅持下來,是什麽激勵我堅持不懈地當孩子的“故事書”呢?是早期教育理念。每當想停下來不講的時候,一想到孩子前幾天又從書中學會了一個新詞匯,或者想到我的每一次講故事,就是在為他的前進搭梯子時,我的精神又為之一振,耐著性子講得口幹舌燥也毫無怨言。經過我長期的親子共讀,他的詞匯量大增,語言表達能力超過同齡人,也較早地走上獨立閱讀之路。
 
傾聽是保持良好溝通及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渠道,是呵護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本手段。然而不少家長總愛不耐煩地打斷孩子的話,或者是心不在焉地敷衍。為什麽不能專心聽、認真聽呢?有的認為孩子的話畢竟是孩子的話,沒多大意義,懶得聽;有的剛好遇上自己情緒不佳,沒心思聽;有的對孩子的話題不感興趣,不想聽。比如,有的孩子好奇心極強,愛對某一問題刨根問底,家長問得不耐煩的時候便將話題打斷,這實際上是打斷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泯滅了孩子的探索心和進取心。又比如孩子在津津樂道於他的足球賽,而家長卻這一沒愛好,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漸漸地,兩代人的距離便拉開了,代溝產生了。家長一方面在埋怨孩子大了,和自己的關系不再如小時候那樣親密無間了,一方面又不願耐著性子走進孩子生活的世界,不願“遷就”於孩子的愛好。每當孩子找我說話時,我總是微笑著認真傾聽他訴說,聽他講天文地理、科學常識等等,遇上聽不懂的也裝做聽得懂的樣子,表現出興趣盎然,並隨聲附和;耐心地聽他陳述芝麻綠豆之事,並及時引發相關話題和他一起辨論,有時爭得面紅耳赤。孩子的說的事也許我們看來是小事,然而對他來說卻是大事,值得一說的事。如果我們都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每一個聲音,都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提問,還愁父(母)子關系不能改善嗎?
 

往往,孩子身上很多問題的產生,是父母在教育上沒有耐心引起的。

以下就用幾句話來作為獻給家長的自勉:
 一、當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時,沒耐心的你厭煩的表情,煩掉了他的好奇心;
 二、當孩子慢騰騰穿衣系鞋時,沒耐心的你上前幫代勞,幫掉了他的獨立性;
三、當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時,沒耐心的你忙著自己事,忙出了他的孤獨感;
四、當孩子正向你訴說苦惱時,沒耐心的你打斷了話語,打跑了他的親和力;
五、當孩子匯報不合格成績時,沒耐心的你來一頓責罵,罵掉了他的自信心;
六、當孩子因怕挨打而說謊時,沒耐心的你真給一頓打,打掉了他的誠實觀;
七、當孩子要你再講個故事時,沒耐心的你找借口推脫,推掉了他的求知欲。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特梭利把兒童的各種敏感期觀察得非常透徹,並運用在教育上,達到非常優良的效果,因此要認識蒙特梭利的哲學,一定要來看看到底蒙特梭利所謂的敏感期是什麼?我們先從敏感期這個名詞的起源談起。

「敏感期」一詞,由荷蘭生物學家佛里(Hugo de Vries)首度提出。他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下在樹皮或樹枝上,之後孵出來的毛毛蟲即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的嫩芽。這是因為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有了對光的敏感性,幫助牠們找到嫩葉,得以飽餐一頓。但這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粗壯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牠們可以享受成葉,自由地在樹之深處遊走。這種現象對牠們也是一種保護,因為有層層枝葉覆蓋,較不易被牠們的天敵發現,此時若仍具有對光的敏感性,對牠們而言反而危險。

所以我們在此界定「敏感期」的定義為:生物體成長的時候,所擁有的一種特別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短暫的傾向,一旦取得想要的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蒙特梭利依據佛里的研究,看到大自然在不同的生物體內神秘的創造,由此衍生到人類身上,發現了兒童特別的敏感期,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些什麼:(請注意,這裡的年齡是參考值,因孩子的個別差異,會有不同的發展。)

 

1歲對小東西的敏感

孩子在1歲前後,會在地上到處爬或遊走,此時對地上小小的東西非常著迷,常會撿起來把玩或放進嘴裡。這種敏感性幫助孩子探索環境,對其所生存的世界更加了解,以便儘早融入社會。所以若有值此敏感期的幼兒,為了能有更安全的環境供他自由探索,最好能每天拖地板,並注意居家的安全措施。

 

1歲對走路的敏感

1歲多剛會走路的幼兒,很喜歡到處走動、爬樓梯,熟練之後甚至喜歡拿重物或背著重物走,因為他們喜歡訓練自己運用肌肉保持平衡的能力。我的婆婆雖然沒有聽過蒙特梭利的哲學理念,但她很細心,曾經觀察到孩子的二個敏感現象,她說:「剛會走路的孩子很愛走;剛會講話的孩子很愛講。」可見這樣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現,只是蒙特梭利把它們整理出來,因而有如此大的貢獻。曾有朋友說他們在兩歲前都把孩子抱著,不讓他走,理由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總是跌跌撞撞,容易受傷,兩歲後再讓他走,就不會受傷了。您想這樣對嗎?非也!因孩子並非多長一歲就自然走得穩,而是需經過不斷的練習和修正,多走路鍛鍊,肌肉的協調運用熟練之後,才會走得穩。假如真的2歲以後才讓他走路,他反而會因動作不協調而經常跌倒,因為他在需要練習時,錯失了機會。

我認識一位在台灣出生的孩子,五歲時隨母親搬到美國,當時他曾要求要住一間有樓梯的房子。我們大人聽了覺得很驚訝,後來才知道他小時候沒爬夠樓梯,爸媽怕他爬樓梯容易跌倒受傷,都堅持帶他坐電梯,所以孩子覺得沒爬夠,還想去美國多爬一爬樓梯。從這裡可以發現,孩子有大自然所給予的功課,成人的角色應是為他們預備合適的環境,並幫助他發展,好完成此功課。

 

1-3歲對秩序的敏感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東西放在他熟悉的地方,做事有一定的順序,出去玩要走一定的路線,洗澡有一定的順序,甚至餐桌的座位也要固定…,因為他正在建立對周遭環境的秩序。所以如果你們家中有二、三歲的幼兒,跟他們玩捉迷藏一定會發現,他們喜歡躲在同一個地方,同時也會希望你同樣躲在那裡;假如你換個地方躲,他們在原來的地方找不到你就會很失望,以為你不跟他們玩了。這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快樂來自「東西都在原來的地方」,他們的秩序感由此而建立。至於四、五歲的孩子就沒有這種現象了,玩捉迷藏也會躲在不同的地方了。

記得我的兒子兩歲時,有一次晚餐時間,他亂發脾氣,不肯吃飯,我覺得很納悶,平時兒子是很愛吃飯的孩子,怎麼今天不一樣呢?只見他講話講不清楚,手上還拿著一根湯匙給我看,我赫然發現我拿錯了湯匙,這不是他平常用的小湯匙,他就因此不肯吃飯。還好,那時我已經學過蒙特梭利的理念,知道孩子有秩序敏感期,喜歡用原來的東西,我就稍微麻煩一下,走兩步路幫他換回原來的湯匙,結果他立刻開始吃飯,而且吃得很開心,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假如此時我拿出媽媽的權威,命令他:「你就是給我吃!」那接下來就有的磨了。

替蒙特梭利寫傳記的史坦丁先生曾比喻說,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就好像一位測量員被派往非洲一個新興國家繪製地圖,他花了數週甚至數月,繪出山脈、河流、道路的位置,假若有一天他一早醒來,發現山脈移位,河流改道,道路都不一樣了,一定會頓失所據而驚惶失措。孩子也是一樣,須對周圍環境有定位,所以我們要事先好好設計,讓東西都有固定位置,像衣服、鞋子、教具等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亦可教他幫忙把東西歸位。若必須有變動的,如搬家或請客,就要事先告知,讓他先做好心理準備,與他商量因應之道。

 

0-6歲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1歲半-3歲)

此時孩子的聽覺非常敏銳,可以分辨出聲音細微的差異及發聲的不同,所以學習語言又快又好,特別是母語。例如孩子在學會說「媽媽」之前,你自己要先說好幾百遍給他聽,他聽多了就會了。這時孩子若有機會接觸各國語言,聽各國民謠的錄音帶,將來就比較容易講出正確的發音和聲調。

舉例來說,我在美國的幼稚園實習時,他們很高興有中國老師來,特別請我教小朋友講中文。我設計了一些語文教具,又帶領孩子們唱中國童謠,發現小朋友學得又快又好,我們唱童謠「呱呱呱呱呱呱呱,游來游去真快樂,就是母鴨帶小鴨。」小朋友帶動唱,玩得很高興,在場唯一有問題的是兩位老師,她們無法跟上孩子們的學習進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們才終於跟上了,可是發音、腔調還是怪怪的。兩位老師中,一位學得比較快的老師說,她在八歲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學會講德語,之後和祖父母分開了,就把德語忘光光。只是這種兒時的訓練,幫助她學外國語,比一般只會講一種語言的美國人好多了。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聽不同的外國語,像美國Wee Sing系列錄音帶,有一卷「We Sing Around the World」,裡面有各國童謠,孩子多聽多接觸,對他們脣齒的構音發展更好,將來的外國語發音會更標準。

另外,有一個較悲哀的例子:兩百多年前,在法國的叢林發現一個野男孩,十幾歲前都生活在叢林裡。教育界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教他,最後仍無法教會他講話。我們在後面的課程中,會專門講到這個孩子的狀況。在現實的世界中,不可能拿孩子來做實驗,看看孩子錯過語言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就一些不幸的個案來研究。重要的是語言敏感期要好好把握,恐怕一錯過就很難補救了。

 

2歲半-6歲對感官學習的敏感

感官是指我們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膚、手等,它們能接受各樣的刺激而產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孩子值此敏感期,有非常優秀的感官去吸收環境的訊息,此時若能把感官學習能力建立好,就不至於「視若無睹」、「聽而不聞」。比方說,多聽好的音樂,將來就能欣賞音樂的美,不會五音不全;多接觸色彩,就能培養對顏色的敏感度,能分辨配色(如搭配衣服)的好壞及些微的色差。

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透過感官而來,因此若感官得到良好的啟發,就是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地基。在訓練孩子的感官時,我們也很容易早期發現孩子的視覺或聽覺異常,以便早期治療。

史坦丁先生曾說,他有一位醫師朋友,靠著嗅覺,一進病房就可診斷出疾病,因為這位醫師說:「許多疾病都有一種特殊的異味。」我們不知道孩子以後的職業如何,但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2歲半起對社交生活的敏感

有些孩子從2歲半,有些孩子從3歲起開始注意到其他孩子,想要跟別的孩子有互動,想要一起玩,或想去別人家,這就是社交敏感期。對有些個性較內向的孩子,趁此時讓他習慣社交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家的兒子是屬於內向的孩子,我常想辦法邀請客人來家裡(如小組聚會)、帶他去拜訪鄰居、親友,再加上禮拜天上主日學,聖誕節、復活節或生日在家中舉辦特殊的聚會活動等,刻意為他安排機會,讓他經常處於這樣的環境,久了他會知道如何去適應及作恰當的應對。如果他不願意與人接觸或打招呼,我都會再給他一次機會。有些孩子從開始接觸到願意參與的時間拖得很長,也要耐心地等待他開花結果。

對於個性較活潑外向的孩子,此時更有社交生活的需要。我們在女兒四歲時,由美國搬回台灣,剛開始實行在家教育,半年後,發現女兒一直有種焦慮感,後來女兒自己說:「我好想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好想和他們一起玩!」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為她找到一所滿意的蒙特梭利幼稚園,送她去上學,才第一天從學校回來時,她的焦慮感就不見了。

 

2歲半-6歲對學習良好行為的敏感

此時期的孩子有種要把事情做好的本能,只要有正確的指導方法,慢慢示範給他看,他可以做到很精確,很仔細。像如何拿剪刀、良好的餐桌禮儀、如何輕聲開關門、倒水沒聲音、縫、剪、貼、切、揉、捏、擠壓…等等各式各樣的生活技能,都應在這個時期仔細教導他。通常我們給孩子適度的挑戰,他就愈願意表現。蒙特梭利曾說過,任何一個能掌握大場面的能手,也無法像孩子一般精確。

 

3歲半-4歲半對寫字的敏感

這裡所說的並非拿筆寫字,而是孩子對已認識的字形,會用身邊的東西像石頭、樹枝、沙子等表達或畫出來,但他對字形較有興趣,字的本身對他尚無意義。我的女兒四歲時,有一次外出吃飯,我忙於跟同桌的客人聊天,沒想到一回頭卻看到她把牙籤倒了一桌,我忍耐沒責罵她,先看看她在做什麼?原來她很用心地在排英文字母。後來我告訴她這樣不行,這不是家裡的牙籤,若一定要用,那拿兩根就好。結果她試了一下,說兩根牙籤排不出「A」來,我把牙籤都折一半,變成四段給她,她就開開心心地繼續工作去了。

 

4歲半-5歲半對閱讀的敏感

此時孩子對字義產生興趣,常常問這是什麼字?想要認字。有些已經懂得注音符號的小朋友,甚至就開始讀故事書了。所以蒙特梭利設計出很多教具,如神秘字條、指令卡、活動式字母等等,幫助孩子拼音、讀字。我們在語文課程中會再詳細介紹。

 

7-9歲對文法的敏感

孩子會閱讀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有一段敏感期。例如有一次吃麵時,熱熱的蒸氣冒上來,把我的眼鏡薰得白霧一片,我告訴7歲的兒子:「好多煙喔!」結果兒子就興致勃勃地說:「好多煙,煙好多,多煙好…」開始排列組合起來。蒙特梭利配合這個時期的孩子,設計了很多文法遊戲,介紹名詞、形容詞、動詞、句子的邏輯…等,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文法。

 

結 語

介紹完兒童時期的敏感期,我們就要來看,如果錯過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可以比喻說,就像是錯過了往目的地最後一班公車,要是趕不上,公車開走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又如老祖母織毛線襪,因視力不佳,常會漏一、兩針,最後襪子織成了,雖然外觀沒什麼影響,但可能結構就不太堅韌。這就像我們長大了,外表是大人,但仍有些缺陷。例如:動作笨拙、優柔寡斷、不善交際、無法欣賞音樂、沒有色感、五音不全、對藝術無知、碰到數學就頭大、依賴他人…等,這都是少掉那幾針的後遺症。

我的父母親沒有學過蒙特梭利,也沒聽過什麼敏感期,因此我難免會漏了幾針。今天我們了解造物主在孩子身上美妙的計畫,就要盡量善用他們的敏感期,趁著潮水一波接一波,我們要順勢而上,掌握契機,幫助孩子完成生命的計畫。

 

接下來是有關敏感期的一些提醒:

1.敏感期是會過去的。當孩子的敏感期已過,你就別再停留其中。例如秩序的敏感期,當他已不再那麼堅持周遭環境的秩序時,你就可以有些彈性和變化,不必再堅持原樣,一成不變。

2.是否在秩序敏感期就什麼都不要改變了?也不是。例如我的女兒四歲前,曾經搬過四次家。從台灣到美國,再從美國回台灣,不管搬去哪裡,她都帶著心愛的小枕頭,坐飛機、住旅館、搬去新家等等,小枕頭帶給她安全感,讓她在變化的世界中掌握一個不變的東西。所以只要給孩子的愛和安全感足夠,是可以在彈性和變化中發展。若家裡需要更動家具,最好讓孩子親自參與,讓他親眼看到桌椅的移動,知道變化的來源,心理上才能接受。

3.配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是否會太助長孩子的自我?關鍵在於孩子的要求是否在合理範圍內。假如他堅持的是要和以前一樣(例如吃飯用的湯匙,走路上學的路線等),這是合理的,那麼我們配合孩子並不會造成過度膨脹的自我,孩子因此得以平靜安穩的生活,與大人和平相處。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又亂發脾氣,堅持要照他的意思做,那就需要管教了,這個主題我們以後會再討論。

4.假如錯過了敏感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仍可設法再引導他,只是效果可能沒那麼好,但有做總比不做好。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有許多新的教育方法不斷推出,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是否會被取代呢?我們可以這麼說,因為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是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性而設計出來的,不只歐洲的孩子適用,全世界的孩子也都適用。所以除非世界上沒有孩子,才不需要蒙特梭利,否則這種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會一直適用並有效。

 

陳秀芬演講

陳睿倩、李景新整理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句俗話是:兩三歲的孩子,連狗都嫌。是的,他們從那麼乖的一個「小天使」,變成了一個「小魔頭」,不聽大人使喚了,攪馬桶是他們的強項,冰箱上有他們的手印,時不時要噘起小嘴說:「不!」……當他們終於上床睡覺了,你不覺輕鬆了半截,長歎一聲:「小魚兒終於走出惡人谷了!」

 

情感

2歲,情感開始豐富

  當你正為工作的事情苦悶的時候,一臉失落地躺在沙發上,這個小不點或許已經悄悄地爬上沙發,衝你一笑呢!這個時候,可能你會驚訝,這個曾經事事都讓你操心的孩子,怎麼能看出你已經累了,給你安慰?

  解讀:因為他們正學著去愛。一個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著理解別人的情緒,比如,他能讀出媽媽臉上的表情,知道媽媽累了;看動畫片時,看到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會為孫悟空感到難過而落淚,這時,他不但能夠察覺到別人的情緒反應,而且已經能夠體驗到別人的難過。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反應能保持適度敏感和積極態度,你就為孩子「愛」的情感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
  

 

喜歡說不

  「不」已經非常頻繁地出現在一個兩歲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這個!」他們怎麼就不乖了呢?

  解讀:兩年的成長,已經讓這個小傢伙變得更有能力了,他們不再滿足於爸爸媽媽抱著他們到某個地方去,同時他們開始逐漸把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分清楚,特別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時,他們成為了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小大人」。當他們發現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媽媽有媽媽的想法,而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們會有那麼一點點的焦慮,因此,他們要通過某種方式來確定自我的感受,說「不」是最常見的表現,通過與別人不同的意見來確認自我價值的存在。比如,當媽媽提出我們出去吃飯吧,他很可能說:「不!」然後你告訴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媽媽出去吃。」他很可能說:「不!」然後卻緊緊地跟在你們後面。

給父母的建議:切不可亂了方寸

  在這個時候,千萬要堅持住,不要因為孩子的變化而亂了方寸,大吼大叫。打罵是沒有用的,平靜地接受這場風暴,對待他們不要強制,不要粗暴,也不能遷就和縱容。通過書籍或者其他途徑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展做充足的瞭解,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精神支撐。你保持積極的態度,你積極地應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就會朝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同時,建議爸爸媽媽們分給孩子一些小任務,比如,讓他們在吃飯前,擺擺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飯碗;或者,夏天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洗洗小手絹,沒洗乾淨不要緊,關鍵是給他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認知

2歲的寶寶開始學會秩序啦

  了了1歲多的時候,喜歡亂扔東西,還喜歡撕書。奶奶特別煩惱,這個孩子怎麼這樣不愛惜東西呢?媽媽對這個事情也很疑惑,一方面要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管多了不好,另一方面,總不能不教點規矩吧?寶寶現在已經兩歲,該對他有所要求了嗎?

  2歲的孩子,可以慢慢建立秩序感了。這時,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無所適從。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的要求上,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逐步建構。所以盡量不要頻繁地帶孩子外出。

2歲的寶寶已經對細微事物感興趣了

  「呀!好多蟲蟲在走路哦!」2歲的鼕鼕在花園裡看到了黑色的小蟲子,媽媽可從沒告訴他這是什麼,這次媽媽覺得有必要告訴他了,「乖乖,那是螞蟻,勤勞的螞蟻,他們正在搬家呢!」

  大人常會忽略週遭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孩子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秘。因此,若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你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你培養他細緻認真的好時機。


動作敏感期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活潑好動,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其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還要強調小肌肉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這不僅能養成孩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促進智力的發展。

  2~3歲是口頭語言的第一個敏感期

  可以給孩子講故事了,不過不要佔用孩子太多時間哦。

  2~3歲是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開始理解簡單的時間概念,例如「吃完飯後再開始玩耍」。這時孩子也開始理解物體之間的關係。例如,在你讓他玩形狀分類玩具和益智拼圖玩具時,他可以匹配相似的形狀。在數物體時,他也能夠理解數字的含義——尤其是2。

 

敏感期的教養四重點:

  1、觀察敏感期的出現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相同,因此父母必須客觀細心地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性特質。

  2、佈置豐富的學習環境

  當觀察到孩子某項敏感期出現時,盡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3、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

  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個月大的東東,喜歡在地上爬行,但他老愛撿拾地上的小東西,往嘴里放。媽媽十分擔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嚇他不行。

 

王家上個月搬家后,兩歲的寶寶卻是一進屋子就啼哭不止,不論媽媽如何哄騙都無法安撫。 上述的現象,是否在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似曾相見?
可惜許多父母不是沒有發覺,便是覺而不察,亦或覺而不知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以致錯失了幼兒期獨有的生命力。

 

何謂敏感期?

 

孩子從呱呱落地后到會走路、說話、吃飯、寫字……,孩子一切從無開始,是如何完成這件 「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以適應這個復雜的世界。

 

那是因為自然賦予正在發育成長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特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
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個「人」或其它有知覺的生物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之為「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逝。蒙特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在研究動物成長時,首先使用的名詞。
后來。蒙特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將它運用在幼兒教育上,對提升幼兒的智力有極卓越的貢獻。

 

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據蒙特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下列九種:

 

語言敏感期(0至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并發出牙牙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工程,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至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因此,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后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基礎。

 

秩序敏感期(2至4歲)

孩予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特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戚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里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感官敏感期(0至6歲)

孩予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比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銳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能。

 

您也可以在家中准備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至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遭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的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您培養孩子具有鉅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動作敏感期(0至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并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特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亦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社會規范敏感期(2.5至6歲)

兩歲半的孩予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節,使其日后能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至4.5歲)

 

閱讀敏感期(4.5至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

 

文化敏感期(6至9歲)

蒙特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于三歲﹔但到了六~九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准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敏感期的教養重點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 ,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后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亦不彰。而如何運用這股動力,幫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以下几點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及時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這是父母首要改變的觀念。

 

2.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

 

3.布置丰富的學習環境

 

當成人觀察到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准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4.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

 

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后,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5.適時協助而不干預

 

當孩子熱中于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預。不過,并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心靈的火焰

 

蒙特梭利形容「經歷敏感期的小孩,其無助身體正受到一種神聖命令的指揮,其小小心靈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因此,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并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生命力。 (三九健康)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家裡這個從小至今~都跟蟲一樣的呂小兔而言~

~乖巧聽話~從來就不是我對他的期望~但是看著他漸漸的成長~常常語出驚人~讓我不得不好好的想想2歲的他.....小小的腦袋瓜裡在想什~

雖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我總是要自己不要過度的介入~

但是~還是想要參與他外在與心靈蛻變的過程~

看了這篇摘錄至:《你的2歲孩子:又好氣又惹人憐愛的年齡》書中重點,提醒一下自己,也希望能跟親愛的寶貝起~渡過這艱難的豬狗嫌年齡!

 

 ◆兩歲半對『一致性』的需求很強烈。他要每件事總是一樣,不只事情的順序與方式要一樣,連地方都要一樣。他要家裡每一樣東西固定放在他放的地方,或是他認為應該放的地方。他也會要求每一樣東西各歸其位,不得僭越。

 

◆兩歲半的孩子對「地方」意識也包含了路線一致。他總是要走同樣的路到褓姆家,或到熟悉的目的地去。對這年齡的孩子來說,世界好大、好複雜,一致的路線能給他信心和安全感。

 

◆兩歲半的孩子常常用誇大的行為來宣洩緊張的情緒,所以,他奶嘴吸吮地更頻繁;也許會有暫時性的口吃(尤其是很多話的孩子);有時他也會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就大發雷霆。從前一度乖巧可愛的孩子,在兩歲半變成了小魔頭或小暴君。

 

◆兩歲半這年齡的孩子在和其他孩子相處時,彷彿有一條規則主宰著他的心靈,那就是──他必須守護他曾經玩過、正在玩和可能會玩的玩具,如果遇到別人搶奪,就要抵抗到底。他的東西幾乎就是他自己的一部份,放棄任何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他都會極為痛苦,『我的』仍然是他經常使用的字眼。

 

◆兩歲半的孩子本身不具備適應他人要求的能力,因此需要大人幫很多忙。漸進式引導孩子輪流的概念,如果孩子爭著要的物品不太笨重也不貴,多預備些也是很好的。

 

◆了解兩歲兒的需求與身心狀態,大人必須時常修正自己,努力地不硬把孩子分類為『好的』V.S.『壞的』、『大方的』V.S.『小氣的』、『合作的』V.S.『不合作的』,並且還要主動製造一些情境或給予一些指導,幫助孩子發揮他那十分稚嫩又生澀的社會能力。舉凡:蹺蹺板可供兩個孩子玩、黏土遊戲足夠讓每個孩子一起參與...。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也都會以自己的速度通過一般的行為發展階段......,只要你的兩歲孩子能瞭解別人對他說的話,而且能讓人知道他的需要,即使他不說什麼話,你也不必太擔心。

 

◆與兩歲孩子相處愉快的13項技巧

1.訂規矩
2.接納他對『一致』的需求
3.接受他尋求安全感的慰藉
4.把重要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5.避免不留餘地的指令
6.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7.避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
8.讓他自己說他想要怎麼解決問題
9.改變話題或離開現場
10.把計劃事先告訴他
11.讓生活處處充滿音樂感
12.不理會他的大哭大鬧
13.適當地給他機會作選擇


◆給父母的提醒

•不要期望日常事務會順利地進行。
•如果事先沒有提醒或緩衝,不要突然改便任何常規。
•避免提出任何他可以用「不」回答的問題。如:『你現在要洗澡嗎?』
•如果事情重要,不要讓孩子自己選擇。
•不要期望孩子會豪毫無問題地等待或輪流。
•避免極端、不留餘地的話。如:『你一定要吃光飯,才能出去玩!』
•避免因為孩子的要求和頑固而情緒激動。
•聽了孩子的『不』或『我不要』的反抗話,不要吃驚或激動。
•不要拿走讓孩子有安全感的毯子、或是他心愛的邋遢玩具,也不要表示看不慣。
•不要期望孩子泰然自若地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
•如果妳應付他一天下來疲倦不堪,請不要驚訝。
•即使你的兩歲兒和書上描述的完全一樣,也不要只停留腳步,告訴自己說,他正在經過『這個時期』。
•不要教兩歲的孩子認字。
•別擔心孩子的智商。
•不要在孩子老套的『媽媽做』、『爸爸做』叫聲中,暈頭轉向。兩為半的孩子最會搞這套!
•如果你想幫孩子,而他卻要別人,不要難過。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國民健康局全國性的口腔調查顯示,五歲以下幼童的蛀牙情況最為嚴重。蛀牙會引起牙痛,還可能影響飲食和語言發展,而健康的乳牙更是未來恆牙萌發的基礎。身為孩子牙齒的第一位守護者,應特別注意孩子的牙齒狀況,並且逐步為他養成潔牙的好習慣。

養成預防蛀牙的好習慣
蛀牙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連,「奶瓶性齲齒」更是三歲前孩子最容易發生的蛀牙問題。在這個階段,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特別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和牙齒狀況,也沒有按時為他清潔口腔和刷牙,孩子很快的就會有滿口的蛀牙。 因此,以下我們特別整理出預防蛀牙的四個好習慣,提供你一些寶貝孩子牙齒的方式:

好習慣1 在三十分鐘內吃完飯
研究指出,食物所產生的酸性物質持續在口腔內停留,會增加蛀牙的機會。因此盡量不要讓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也不要在有很多玩具的地方用餐,以免孩子沒辦法專心把飯吃完,讓用餐時間拖得太長。 然而也不要讓孩子狼吞虎嚥,因為適當的咀嚼有助於口水的分泌,口水成分可以中和口腔內的酸性,並促進腸胃的消化。

好習慣2 吃完正餐後再吃零食
幾乎每個孩子都愛吃零食,如果偶爾要讓孩子吃一點餅乾糖果,最好在正餐之後吃,一方面可以在飯後馬上漱口刷牙,減少酸性物質的侵蝕,另一方面也比較不會影響正餐的食慾。 你可以為孩子準備較不黏牙或是糖份少的點心,比如蘇打餅、胚芽餅,水果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酸性的飲品,像是可樂、汽水會加快牙齒被侵蝕的速度,要避免孩子飲用,盡量以牛奶或是稀釋過的純果汁代替。

好習慣3 不要邊喝牛奶邊睡覺
孩子喝奶時,盡量在二十分鐘內餵食完畢,更要避免孩子含著奶瓶邊睡邊喝。因為當牙齒一直浸泡在乳汁中,將會大幅增加蛀牙的機會。 不論喝牛奶還是母奶,在餵食完畢後,給孩子喝一些開水,沖淡口腔內的乳汁,並且記得用紗布或是牙刷幫孩子清潔口腔。

習慣4 有良好的潔牙習慣
每天至少要為孩子做早晚兩次的潔牙工作。長牙前,應使用紗布、棉花棒沾清水擦拭孩子的舌頭並按摩牙齦;長牙後,可以使用「手指牙刷」(也稱乳牙刷),把孩子抱在膝上,輕輕地幫他刷牙。 孩子到了兩、三歲開始對牙刷感興趣,喜歡模仿你刷牙的動作,可以選購刷頭小、毛較軟的圓頭牙刷給孩子使用,當他會吐出水時,就能加上牙膏,擠出豌豆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孩子還不能夠刷得很乾淨,需要你再檢查一次,尤其口腔後方的臼齒是最容易蛀牙的地方。如果孩子的牙縫較緊時,可以使用牙線清除食物的殘渣。

「潔牙」最重要就是持之以恆,當你每天為孩子清潔牙齒,陪伴他一起刷牙,孩子自然就會養成潔牙的好習慣。

 ↑ 來源資料奇蜜1-2歲育兒報
乳牙時期牙齒保健該如何落實?


*************************************************************************************************************************************************

小朋友大概是四~六個月的時候長第一顆乳牙,平均三歲~三歲半會長完二十顆乳牙,這些乳牙大約在六歲時會陸陸續續的替換,因此這個時候乳牙照護的責任主要還是落在家長的身上,小朋友自己要去清潔是比較困難的,乳牙的照顧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生活習慣的建立,第二是養成定期看牙的習慣,第三是氟化物的使用,生活習慣又分為飲食習慣跟清潔習慣,飲食習慣像是,小朋友是否喝完奶就睡著了?是不是半夜都要再起來喝奶?或者是平時吃東西的次數和頻率比較密集,時常吃一些零時糖果等等,有些小朋友可能會邊吃飯邊玩,將食物含在口中,讓吃飯的時間會拖的比較長,這些習慣都會讓小朋友比較容易蛀牙

再來是清潔的習慣,我們當然希望小朋友可以每餐飯後都刷牙,若無法做到至少睡前這一次要徹底的清潔,因為很多家長的習慣是洗澡時順便幫小朋友刷牙,但洗完澡到睡覺前又有進時的動作,因此有吃東西的話一定要再刷一次,因為如果沒有說,小朋友睡著後口水分泌減少,會比較增加蛀牙的機率,除了生活習慣之外,定期的帶小朋友看牙齒,醫師能在較清楚的燈光下幫孩子檢查口腔狀況,提早提醒家長做預防的動作,早期的蛀牙才不會變成嚴重的蛀牙,第三個是可以給小孩子補充氟化物,台灣的飲水裡沒有加氟,小孩的蛀牙率會比較高,因此我們可以給小朋友使用含氟漱口水,或是含氟牙膏,補充氟錠,以及定期讓醫師塗氟,這些都可以幫助小朋友預防蛀牙。

如何協助孩子清潔口腔?

小朋友大概六個月大時開始長牙齒,這個階段的孩子當然不可能獨力完成口腔清潔的動作,因此剛開始接觸刷牙的孩子通常都會有些抗拒,可能會有哭鬧的情形,但還是要堅持讓孩子有潔牙的習慣,在孩子小寶寶的階段時,刷牙的方式是讓孩子躺下來,躺在大人的大腿中間,如果小朋友動的很厲害大腿夾不住孩子的時候,可以由另一位家長從旁協助,孩子躺下來的姿勢父母比較能看得清楚孩子的口腔,比較小的孩子可能只有門牙,我們就把嘴唇推開幫孩子刷牙,刷的方式是以兩顆兩顆為單位,牙刷成四十五度,或是直接橫刷都可以,很重要的重點是嘴唇要推開,比較刷得到靠近牙肉的地方,這個階段由於小朋友喝奶的頻率很高,因為用奶瓶的關係,所以奶垢都會堆積在上排門牙的內側,所以牙刷要伸到上排的門牙內側去幫小朋友刷,小朋友大概在大一點點大約兩三歲開始,因為看大人刷牙,小朋友會有想要模仿的動機,大人可以拿牙刷讓他試試看,但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少能夠刷的乾淨,所以小朋友自己刷完牙後,還是要拜託家長再幫他們刷,小朋友自己刷會把咬合面刷的非常乾淨,但靠牙肉的地方通常不會刷乾淨,所以我們幫孩子刷牙可以讓他用”一”的嘴型,把上下唇推開,兩顆兩顆牙的刷,後牙的外側小朋友自己也刷不乾淨,父母也要把小朋友的臉頰拉開一些刷到最後一顆,另一個重點是牙齒的內側,比如說靠舌頭的地方,或者是上顎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是比較不容易清潔乾淨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可以的話,其實盡量可以開始加上牙線的使用,幫孩子刷完牙之後再用牙線清潔,五~六歲以後的孩子,小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可以刷的不錯,我們如何知道孩子刷的乾不乾淨?我們可以帶來請醫師幫他看,讓醫師幫孩子塗上牙菌斑顯示劑,塗了以後紅紅的地方就是有牙菌斑,我們會再帶著小朋友到鏡子前面,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教孩子刷牙,如果大部分的地方都刷的很乾淨了,可以讓放手讓孩子自己刷,然後偶爾幫他檢查,來確認孩子是否每天都有確實潔牙。

小朋友第一次看牙,家長應注意哪些事情?

大致上分為三歲前和三歲後,三歲前的小朋友一定會有哭鬧的情形,但依個性不同每個孩子的反應也不一樣,在診間躺下來的時候可能會哭一下,不過起來大概就沒事了,所以家長也不必太過擔心,像這樣年紀的孩子,我們可以早點帶他們到診間來,讓他們可以先到候診區玩玩具,或是先熟悉一下環境消除緊張的感覺後再開始看診,另外這個年紀的孩子來看診前可以先空腹二~三個鐘頭,能避免小朋友看診中太緊張而嘔吐的情形,嘔吐的情行第一個小朋友會嗆到,第二個小朋友一定會不舒服,因此這些都會讓小朋友對看牙的經驗有著負面的評價,若是已經三歲多孩子已經較懂事的話,我們在第一次看牙前,父母親要避免把自己心目中緊張的感覺傳遞給小朋友,盡量用正面及鼓勵的方式來引導小朋友,不要跟小朋友說:不要怕,不會痛,不要緊張,等字眼,因為越跟孩子這樣說可能會造成他們緊張的感覺,其實只要告訴小朋友說,我們要去給醫師叔叔(阿姨)數數看有幾顆牙齒,用這種簡單正面的方式來告訴小朋友,父母平時也應避免用看牙恐嚇小朋友。

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理解力都還不錯,平時在家我們也可以用繪本或是故事書,先讓小朋以之道看牙是怎麼樣的過程,或者是用孩子小玩偶,讓孩子幫娃娃看牙齒,讓小朋友知道說看牙其實很簡單,躺下來用鏡子照一照就可以了,因為第一次看牙的話,除非是非常緊急的狀況,否則第一次看牙我們通常不會幫小朋友做侵入性的治療,頂多是檢查牙齒,或是做塗氟的動作,簡單的治療讓小朋友留下一個好的回憶,看完診之後就拿禮物,,小朋友第一次有好的看牙回憶,下次看牙的時候就會有信心。

幾歲塗氟比較好?是否有健保給付?氟是否可預防蛀牙?

氟其實是天然界本來就存在的原素,經過研究確實對防止蛀牙有幫助,它的防蛀機制有兩個,第一,氟可以抑制細菌的代謝,也就是減少細菌的活性;其次,氟可以強化牙齒表面的結構,所以可以讓牙齒比較強壯,比較可以抵抗蛀牙。

其實從小朋友開始有牙齒就可以帶小朋友到醫院讓醫師幫他塗氟,目前健保是給付每六個月可以塗一氟次,平常父母也可以買含氟的漱口水或是氟錠讓小朋友加強使用,確實可以幫助預防蛀牙!

 ↑ 來源資料:轉載自網站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慶專業兒童牙醫

陳俊志醫師

Add:高雄市左營區明華一路215號

Tel: 07-557-9288


檢視較大的地圖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
高雄市民國100年 公立 幼稚園名錄

【學習】
培養嬰幼兒閱讀的關鍵與意義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懷孕後期~開始著手準備小兔用品的時候~最令我頭痛的就是汽車座椅了~

因為當小兔滿月回高雄~而我也恢復上班的時候~他也得每天到保母家上班了~而日後要回外婆家,奶奶家可都是一趟不短的路程~為了安全性勢必是一定得要準備的東西~在網路上找了好久~也到實體店面看了很多~全新的功能也比較好的~都要價不斐~最後看上了這一款坐椅可以360度旋轉~方便上下車的Combi Zeusturn S

評估了價格之後~也是倒退了好幾十步~最後想想~東西新舊應該不會影響到使用的功能性~所以決定上我最鐘愛的Y拍尋找這款二手的有緣汽座~最後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ㄚ~讓我在Y拍上找到了一個買家~出價7,000(運費300)~算一算也在我們能接受的價位~因為買全新的可是2.5倍的價格哩~況且座椅保持的還不錯~本來在北部的賣家只願意面交自取~但是商量之後對方也願意割愛~所以決定自付運費跟這位賣家買囉~賣家非常火速跟細心的包裝~用貨運寄到高雄~看到實品之後也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了~雖然有點舊了~但只要再整理一下清洗一番就跟新滴沒兩樣了啦~哈哈~


小兔從滿月後開始到保母家上班~~天天就坐在張椅子上~~安安穩穩聽音樂當他的大爺~完全沒有排斥~也算是很給我們面子~銀子也沒有白花~希望一家人以後就坐著專屬坐騎到處玩耍吧~~^ _ ^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懷孕中期開始~雙手姆指下方接近手腕的地方~常常因為得支撐日漸龐大的身體重量而覺得疼痛~甚至會因為突然手部姿勢改變~就像被電到一樣瞬間痛起來~~還是那種痛起來會飆淚那種~~在坐月子期間每天抱著呂小兔更覺得愈來愈無法使力~~一直以為是扭到手腕之類的~一坐完月子~馬上請喵娘帶我去~喬一下~不過喬了2次~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開始覺得事態不妙了...於是就到骨科醫院門診報到~~才知道~這原來就是江湖上傳說的『媽媽手』..我滴天...那我連腳都不舒服...不就~~也有~~『媽媽腿』..怎摸感覺生了個小孩~~全身的機絲頭都壞光光了...竟然最糟糕的情況~~還得開刀....> _ <....

以下2篇文章就是媽媽手的相關文章~貼出來自我預防一下~~ 



↓原文轉載至 施國正醫師 》 
 



媽媽手真正的學術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指短肌腱與拇指外展長肌腱之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發炎會使得腱鞘變厚,使得肌腱在其鞘膜內滑動時因為腱鞘縮小而受阻,當患者移動其肌腱時便會突然卡住。媽媽手常見於五十幾歲之健康之婦女或剛生產過後之孕婦,這些可能是由於不正常用力或反覆用力過度。

例如:抱小孩、洗衣服、扭擰物品、打字等。 許多病人同時也會患板機指,百分之三十的病人會同時發病於兩手腕。其特點是在橈骨突處腫脹疼痛,且常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手腕及手的扭擰的動作、拇指的反覆伸直或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檢查時若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過度背屈則會產生手腕疼痛此為芬克斯坦現象(Finkelstein test)。橈骨突之壓痛及拇指外展、背屈有劈拍響聲有時會很明顯,有些人同時會合併有腱鞘囊腫。此症之診斷通常只須要靠臨床理學檢查,但是手腕的X光檢查有時可以發現有骨頭的異常,像是橈骨突的變形(如果病人曾受到創傷或骨折)或許是誘發的因素之一,有些病人則會有肌腱炎合併鈣化現象出現。 須要做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大拇指之掌指關節炎(疼痛、腫脹、觸痛)、手腕背部腱鞘囊腫(有腫瘤)、橈屈腕肌腱炎(疼痛位於肌腱上),舟狀骨骨折(疼痛點位於第一掌骨基部)與手腕關節炎(活動時痛、X光可以顯示出來有關節炎的變化)等等。如果不治療則可能產生慢性疼痛、手腕肌力減少、拇指活動受阻,與肌腱斷裂但是卻很少發生。  


初步的治療包括休息或以副木固定,則可以使症狀減緩或消失。兩星期的藥物治療(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也是有幫忙的。如果症狀仍未好轉,則須採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一般而言,不要超過三次的注射是相當安全的。雖然注射類固醇比用於板機指之效果差一點,但是也是可以根治的。注射類固醇的缺點是:有可能使局部的皮膚萎縮,或是傷到指神經,也有造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情形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少數無法改善之病例,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的技術並不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不須要住院,於門診安排就可以。手術後約一星期的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地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  


總之,媽媽手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引起發炎所造成的,預防它的發生總比治療重要,萬一患了此症,若有正確之認識也不難治癒。  


********************************************************************************************


↓原文刊載於2005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PART 1 成因篇

4項成因造成媽媽手

1.施力過大(FORCE)

2.重複動作太多(REPETITION)

3.不當姿勢(POSTURE)

4.休息太少(NO REST)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葉蘭蓀表示,這四個因素是造成媽媽手的重要關鍵,一定要這四個原因加在一起,才會出現媽媽手,如果只有單一一個原因,身體是會自動修復的。至於不當姿勢是否就會產生媽媽手?葉蘭蓀認為,偶爾才做一次這樣的動作,其實並不會有影響,因為手既然可以做出這樣的動作,代表這是它本來就可以做到的,只是如果過度使用、施力過大,又重複太多次,使身體無法自行修復時,媽媽手的問題就會出現。



不當姿勢因人而異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結構不同,所以同樣的動作,可能A媽媽做了沒事,但是B媽媽做了就不舒服,所以並不是某個動作做了,就一定會變成媽媽手。葉蘭蓀表示,必須視每個人的差異性,才能決定這個姿勢是不是會造成媽媽手。因此媽媽們若想要知道這個不當姿勢,是不是會讓自己有成為媽媽手的可能性,必須自我比較,如果發現做了這個動作會不舒服,就要減少做這個動作的量,若是無法減少此動作量時,就要靠調整外在環境,來幫助降低得到媽媽手的機會。



PART2 改善篇

罹患時「副木」是好幫手

媽媽手最主要的症狀,就是大拇指容易使不上力氣,葉蘭蓀建議媽媽們可以利用副木,達到復健的功能。副木的目的在於幫助大拇指及手腕,學習適當的用力方式,以防拿重物時,突然沒力造成的危險。同時副木可以固定大拇指,當手需要活動時,減輕施力,讓大拇指獲得休息。

【職能師貼心話】

除了穿戴副木,還會視情況安排2~4次的關節保護課程,先示範正確姿勢,再請患者做動作,職能治療師會觀察患者的動作,找出不恰當的地方,告知正確的施力方式和動作,並做情境模擬測試,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因為只要一個小環節不對,就可能再次罹患媽媽手,所以都會特別小心指導患者!不過,這部分健保未必給付,有些療程患者需自費參加。



選擇副木小心為妙

在選擇副木時,最好由職能治療專業人員量身製作為佳,不要自行到藥局購買。葉蘭蓀表示,坊間此類的輔助用具大都不適合,而且有些黑心的商店還會哄抬價格,隨便一買就要好幾千塊,而且沒有辦法依照個人的手型大小製作,無法跟手密合,反而一點用都沒有。而製作副木健保是有給付的,不需要另外花大錢,所以到醫院是最便宜又有保障的做法喔!

【職能師貼心話】

一開始最好整天都戴著副木,再拿下來感受一下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力,試試看哪些動作做了會疼痛,就要特別修正動作,以避免不當的用力。通常早期發現的話,大約戴2~3個禮拜,就能慢慢脫離使用,但是媽媽手並不是戴副木、吃藥就會好,這些只能減輕症狀,還是必須依靠媽媽自己注意姿勢才行喔!



測試媽媽手的方式:

將大拇指朝手掌方向90度下壓,再將其餘四指包住大拇指,並將整隻手水平地往小指方向彎曲。因為是反方向,所以肌腱會被整個拉扯開來,如果手腕撓側會痠痛就表示有問題。真正嚴重的患者只要輕輕一碰,就會痛得不得了。




PART3 實用篇

抱寶寶必須用對方法

 媽媽手的患者以媽媽居多,所以抱寶寶通常是媽媽手的致命傷。



怎麼抱才好?

1.先將五指打開,接觸寶寶的身體部位。

2.當需要施力將寶寶抱起時,多用無名指和小指側施力將寶寶提起。(因為手指的功能不同,一般來說,前三指靈活度較佳,後面兩指則是穩定性比較好,可以幫助施力。)

3.最好可以使用兩手抱寶寶,或是利用肩膀的力量,將上臂夾緊再抱起寶寶。

【職能師貼心話】

對於個子嬌小的媽媽而言,嬰兒床的高度是需注意的重點。因為嬰兒床護欄通常較高,媽媽要側彎俯身從床裡抱起寶寶時,肩膀需要聳起,手需要壓低,手腕就容易呈現不當的角度,且大拇指要特別用力,就容易產生媽媽手的問題。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嬰兒床床面至護欄的高度,調整成適合媽媽操作,或是每次先降低護欄高度再抱就可以了,提醒媽媽們,盡量讓環境配合自己,而不是用不適當的姿勢適應環境喔! 


從日常生活中甩掉「媽媽手」

1. 食:拿鍋鏟時,避免手臂上抬和手腕向下彎的姿勢。宜改持筆姿勢且上臂夾緊身體。

2. 衣:穿著前扣式內衣,多使用黏扣帶代替拉鍊、鈕扣。

3. 住:雙手拿掃把掃地。

4. 行:選擇適當的鞋子。

5. 育:擠奶姿勢要正確。

6. 樂:出門時包包要背好。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可交換出清的奶粉如下:


◎亞培心美力 High (3瓶)    保存期限:~2012/10/26(1瓶) 跟 2012/04/28 (2瓶)
◎優生A+ (1瓶)                      保存期限:~2012/12/23
◎S-26金愛兒樂 (1瓶)          保存期限:~2012/06/02
◎雀巢能恩水解HA *1瓶     保存期限:~2012/11/20


◎全新未開封
◎單瓶:195元 (不含運)

~有意者請留言~ ^_ ^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 (12週以前) 

1.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就是俗稱"漸凍人", 病發後會從四肢肌肉開始萎縮而失去功能, 而慢慢地, 當吞嚥甚至呼吸系統的肌肉功能也喪失作用時, 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2.發生機率: 1/2500, 在宣導手冊上的標語會讓人誤會是1/25-1/30的機率. 1/25-1/30是父母帶因的機率. 在父母同時帶因的情形下, 1/4的機率產下的小孩會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只有一個帶因則不會, 因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是隱性基因), 因此機率應是1/(25*25*4) = 1/2500

3.檢驗時機及方式: 可以在6-8週抽血驗地中海形貧血及其他項目(有健保給付的項目)時可選擇一起檢驗, 這是檢驗媽媽是否帶因, 如果媽媽帶因, 則爸爸也要驗, 如果兩人同時都帶因, 則需以羊膜穿刺來做胎兒基因分析.

4.檢驗費用: 2000 (單次, 不是媽媽爸爸都驗的費用)

5.其他: 若是確定要做羊膜穿刺, 就不用再花錢做這個檢驗了, 因為就算父母都帶因, 還是用羊膜穿刺做最後的基因分析

胎兒頸部透明帶篩檢: (11-13)

1.主要是測量胎兒頸部透明帶的厚度, 可篩檢胎兒染色體異常 (特別是唐氏症).

2.篩檢時機及方法: 11-13週時以超音波篩檢. 頸部透明帶是胎兒頸部後方皮下積水的空隙, 在超音波掃描時會呈現透明帶狀, 再測量介於皮膚和組織之間的最大空隙厚度. 絕大部份正常胎兒,都可看到此透明帶;但染色體異常胎兒(特別是唐氏症兒), 其頸部透明帶會明顯增厚.

3.篩檢正確率: 60%, 配合母血檢驗正確率可提高到約95%

 4.檢驗費用: 1500

羊膜穿刺: (16-18)-1.抽取羊水是要分析胎兒的染色體組成, 其中最重要而常見的是唐氏症, 其他像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血友病等單基因疾病, 也可以檢驗羊水中的基因得到診斷

2.檢驗時機及方式: 16-18, 以細長針穿過肚皮進入羊水腔抽取羊水, 進行檢驗, 2-3週會有結果

3.費用: 一般為10000, 如為高危險群, 像高齡產婦, 曾產下染色體異常胎兒, 父母血液檢驗發現異常者, (34歲以上高齡產婦可由政府補助2000元)

4.注意事項: 有人認為羊膜穿刺會造成流產或其他併發症, 根據統計機率約3/1000, 可自行衡量. 

高層次超音波:(20週左右) 1.相對於一般的超音波, 高層次超音波提供了較清楚及較多細節的胎兒影像, 在懷疑胎兒有異常但在一般超音波影像又看不清楚的情形下, 對醫師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2.實行時機: 懷疑胎兒異常需進一步診斷時, 通常在20週左右

3.費用: 2000-2500, 但聽說通常沒需要的話, 為節省醫療資源, 大醫院有錢也不不給照. 一般診所就很歡迎.

3D4D超音波 :(24週左右) 1.一般超音波為2D影像, 而故名思義, 3D超音波是提供3D的胎兒影像, 4D則為連續的3D影像(有點像影片). 不同於高層次超音波, 3D4D影像, 主要目的為紀念, 一般認為對檢驗及醫療方面的助益不大

2.時機: 一般約在24週左右拍攝

3.費用: 2000左右. 

妊娠糖尿病篩檢:(24-28) 1.孕婦血糖比一般人容易上升, 如果血糖不穩定, 容易對孕婦及胎兒造成危害

2.檢驗時機: 24-28週時

3.檢驗方式: 以口服50克葡萄糖一小時後驗血糖值方式, 不必空腹, 但驗前一小時不要吃東西

4.費用: 50

乙型鏈球菌篩檢:(28週左右)

1.15-20%的婦女有這種細菌, 大部分人沒什麼症狀, 如有一定抵抗力,也不一定要治療. 但新生兒感染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二到三, 死亡率高達50%

2.檢驗時機: 28週左右

3.檢驗方式: 取陰道分泌物培養, 如感染需以抗生素治療

4.費用: 600-700

**記得大姐生牛妹的時候~雖然有做了這項檢查...但是小牛妹出生時還是...感染了乙型鏈球菌...因此多住了好幾天保溫箱觀察哩....

************************************************************************************************************

後記:
因為兔媽已經是隻老兔子了....所以為求慎重起見....該做的既然都得做....從現在開始我要自我心裡喊話....雖然有些檢查會有些風險存在...但是...再怎摸樣也不能跟小生命的健康開玩笑....我想也是對兔寶寶的一種尊重....所以...拿出勇氣來..加油!!!

1.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 (12週以前) /2000元
 --
為非侵入性檢驗,所以還是決定在第9w5d(20100914)的時候抽血做了檢驗~詳細問過護士之後才知道~原以為在羊膜穿刺時可以一起做~ 沒想到若是用羊膜穿刺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時~需要再多抽15cc的羊水~並另外加收3000元的費用....
所以~秉持安全.經濟的原則...選則直接抽血檢驗囉....

2.羊膜穿刺: (16-18週)-->(可檢測: 唐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血友病等..)/ 7500元
   
-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所以乖乖的做吧~~
  *高層次超音波:(20週左右) --->- 小兔產檢一切正常就好~所以銀子省起來囉~
    *3D及4D超音波 :(24週左右) --->- 每次產檢醫生都照的很仔細~所以也不需要特別照高層次的超音波~

3.妊娠糖尿病篩檢:(24-28週
)--->- 抽血驗血糖安全過關~所以不用喝糖水囉~

4.乙型鏈球菌篩檢:(28週左右) / 300元

Total: 9,800元----------------------------------------------------------------------------------------------------------------------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how width="600px" height="500px"]http://mooncat.freehostia.com/wp-content/paper/babyborn_list.pdf[/show]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