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懷孕中期開始~雙手姆指下方接近手腕的地方~常常因為得支撐日漸龐大的身體重量而覺得疼痛~甚至會因為突然手部姿勢改變~就像被電到一樣瞬間痛起來~~還是那種痛起來會飆淚那種~~在坐月子期間每天抱著呂小兔更覺得愈來愈無法使力~~一直以為是扭到手腕之類的~一坐完月子~馬上請喵娘帶我去~喬一下~不過喬了2次~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開始覺得事態不妙了...於是就到骨科醫院門診報到~~才知道~這原來就是江湖上傳說的『媽媽手』..我滴天...那我連腳都不舒服...不就~~也有~~『媽媽腿』..怎摸感覺生了個小孩~~全身的機絲頭都壞光光了...竟然最糟糕的情況~~還得開刀....> _ <....

以下2篇文章就是媽媽手的相關文章~貼出來自我預防一下~~ 



↓原文轉載至 施國正醫師 》 
 



媽媽手真正的學術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指短肌腱與拇指外展長肌腱之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發炎會使得腱鞘變厚,使得肌腱在其鞘膜內滑動時因為腱鞘縮小而受阻,當患者移動其肌腱時便會突然卡住。媽媽手常見於五十幾歲之健康之婦女或剛生產過後之孕婦,這些可能是由於不正常用力或反覆用力過度。

例如:抱小孩、洗衣服、扭擰物品、打字等。 許多病人同時也會患板機指,百分之三十的病人會同時發病於兩手腕。其特點是在橈骨突處腫脹疼痛,且常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手腕及手的扭擰的動作、拇指的反覆伸直或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檢查時若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過度背屈則會產生手腕疼痛此為芬克斯坦現象(Finkelstein test)。橈骨突之壓痛及拇指外展、背屈有劈拍響聲有時會很明顯,有些人同時會合併有腱鞘囊腫。此症之診斷通常只須要靠臨床理學檢查,但是手腕的X光檢查有時可以發現有骨頭的異常,像是橈骨突的變形(如果病人曾受到創傷或骨折)或許是誘發的因素之一,有些病人則會有肌腱炎合併鈣化現象出現。 須要做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大拇指之掌指關節炎(疼痛、腫脹、觸痛)、手腕背部腱鞘囊腫(有腫瘤)、橈屈腕肌腱炎(疼痛位於肌腱上),舟狀骨骨折(疼痛點位於第一掌骨基部)與手腕關節炎(活動時痛、X光可以顯示出來有關節炎的變化)等等。如果不治療則可能產生慢性疼痛、手腕肌力減少、拇指活動受阻,與肌腱斷裂但是卻很少發生。  


初步的治療包括休息或以副木固定,則可以使症狀減緩或消失。兩星期的藥物治療(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也是有幫忙的。如果症狀仍未好轉,則須採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一般而言,不要超過三次的注射是相當安全的。雖然注射類固醇比用於板機指之效果差一點,但是也是可以根治的。注射類固醇的缺點是:有可能使局部的皮膚萎縮,或是傷到指神經,也有造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情形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少數無法改善之病例,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的技術並不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不須要住院,於門診安排就可以。手術後約一星期的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地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  


總之,媽媽手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引起發炎所造成的,預防它的發生總比治療重要,萬一患了此症,若有正確之認識也不難治癒。  


********************************************************************************************


↓原文刊載於2005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PART 1 成因篇

4項成因造成媽媽手

1.施力過大(FORCE)

2.重複動作太多(REPETITION)

3.不當姿勢(POSTURE)

4.休息太少(NO REST)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葉蘭蓀表示,這四個因素是造成媽媽手的重要關鍵,一定要這四個原因加在一起,才會出現媽媽手,如果只有單一一個原因,身體是會自動修復的。至於不當姿勢是否就會產生媽媽手?葉蘭蓀認為,偶爾才做一次這樣的動作,其實並不會有影響,因為手既然可以做出這樣的動作,代表這是它本來就可以做到的,只是如果過度使用、施力過大,又重複太多次,使身體無法自行修復時,媽媽手的問題就會出現。



不當姿勢因人而異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結構不同,所以同樣的動作,可能A媽媽做了沒事,但是B媽媽做了就不舒服,所以並不是某個動作做了,就一定會變成媽媽手。葉蘭蓀表示,必須視每個人的差異性,才能決定這個姿勢是不是會造成媽媽手。因此媽媽們若想要知道這個不當姿勢,是不是會讓自己有成為媽媽手的可能性,必須自我比較,如果發現做了這個動作會不舒服,就要減少做這個動作的量,若是無法減少此動作量時,就要靠調整外在環境,來幫助降低得到媽媽手的機會。



PART2 改善篇

罹患時「副木」是好幫手

媽媽手最主要的症狀,就是大拇指容易使不上力氣,葉蘭蓀建議媽媽們可以利用副木,達到復健的功能。副木的目的在於幫助大拇指及手腕,學習適當的用力方式,以防拿重物時,突然沒力造成的危險。同時副木可以固定大拇指,當手需要活動時,減輕施力,讓大拇指獲得休息。

【職能師貼心話】

除了穿戴副木,還會視情況安排2~4次的關節保護課程,先示範正確姿勢,再請患者做動作,職能治療師會觀察患者的動作,找出不恰當的地方,告知正確的施力方式和動作,並做情境模擬測試,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因為只要一個小環節不對,就可能再次罹患媽媽手,所以都會特別小心指導患者!不過,這部分健保未必給付,有些療程患者需自費參加。



選擇副木小心為妙

在選擇副木時,最好由職能治療專業人員量身製作為佳,不要自行到藥局購買。葉蘭蓀表示,坊間此類的輔助用具大都不適合,而且有些黑心的商店還會哄抬價格,隨便一買就要好幾千塊,而且沒有辦法依照個人的手型大小製作,無法跟手密合,反而一點用都沒有。而製作副木健保是有給付的,不需要另外花大錢,所以到醫院是最便宜又有保障的做法喔!

【職能師貼心話】

一開始最好整天都戴著副木,再拿下來感受一下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力,試試看哪些動作做了會疼痛,就要特別修正動作,以避免不當的用力。通常早期發現的話,大約戴2~3個禮拜,就能慢慢脫離使用,但是媽媽手並不是戴副木、吃藥就會好,這些只能減輕症狀,還是必須依靠媽媽自己注意姿勢才行喔!



測試媽媽手的方式:

將大拇指朝手掌方向90度下壓,再將其餘四指包住大拇指,並將整隻手水平地往小指方向彎曲。因為是反方向,所以肌腱會被整個拉扯開來,如果手腕撓側會痠痛就表示有問題。真正嚴重的患者只要輕輕一碰,就會痛得不得了。




PART3 實用篇

抱寶寶必須用對方法

 媽媽手的患者以媽媽居多,所以抱寶寶通常是媽媽手的致命傷。



怎麼抱才好?

1.先將五指打開,接觸寶寶的身體部位。

2.當需要施力將寶寶抱起時,多用無名指和小指側施力將寶寶提起。(因為手指的功能不同,一般來說,前三指靈活度較佳,後面兩指則是穩定性比較好,可以幫助施力。)

3.最好可以使用兩手抱寶寶,或是利用肩膀的力量,將上臂夾緊再抱起寶寶。

【職能師貼心話】

對於個子嬌小的媽媽而言,嬰兒床的高度是需注意的重點。因為嬰兒床護欄通常較高,媽媽要側彎俯身從床裡抱起寶寶時,肩膀需要聳起,手需要壓低,手腕就容易呈現不當的角度,且大拇指要特別用力,就容易產生媽媽手的問題。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嬰兒床床面至護欄的高度,調整成適合媽媽操作,或是每次先降低護欄高度再抱就可以了,提醒媽媽們,盡量讓環境配合自己,而不是用不適當的姿勢適應環境喔! 


從日常生活中甩掉「媽媽手」

1. 食:拿鍋鏟時,避免手臂上抬和手腕向下彎的姿勢。宜改持筆姿勢且上臂夾緊身體。

2. 衣:穿著前扣式內衣,多使用黏扣帶代替拉鍊、鈕扣。

3. 住:雙手拿掃把掃地。

4. 行:選擇適當的鞋子。

5. 育:擠奶姿勢要正確。

6. 樂:出門時包包要背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oncat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